今夏南方暴雨來勢洶洶,內(nèi)陸河南省未雨綢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最終目標是將70%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。 在內(nèi)地,城市每逢汛期便遭“看海”尷尬,“逢雨必澇、雨后即旱”成為不少城市的通病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(huán)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也可稱之為“水彈性城市”。 河南省住建廳副廳長郭風春坦言,長期以來,城市建設中存在“重地上輕地下”的傾向,城市排水實行“以排為主”的模式,忽視了城市水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應有的吸納、滲透、滯蓄、凈化等功能,城市排水設施標準不高、能力不足,不能應對超標準降雨和局部強降雨,造成城市內(nèi)澇和初期雨水地表徑流污染等問題。 如何建海綿城市?河南提出,各地今年年底前完成建成區(qū)直排污水截污納管工作;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(xiàn)建成區(qū)雨污分流。同時,新建道路非機動車道、人行道和廣場、停車場使用透水鋪裝,新建廣場要采用下沉式布局配套雨水調(diào)蓄設施。隨改造計劃實施,新建城區(qū)硬化地面可滲透地面面積不低于40%。 河南官方要求各地今年10月底前編制完成建設方案,劃定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(qū),其中規(guī)定,城市人口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(qū),面積原則上不少于30平方公里。 郭風春還倡議,社會公眾因地制宜,如在房前屋后建設各類雨水花園、綠色陽臺、微型濕地、屋頂菜園,建設成千上萬的“海綿社區(qū)”、“海綿校園”、“海綿公園”。 相關鏈接 什么是海綿城市?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是指城市在適應環(huán)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也可稱之為“水彈性城市”。 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通過建設綠色屋頂、可滲透路面、下凹式綠地、城區(qū)河湖水域和污水處理設施等,使城市在適應環(huán)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